本帖最后由 老调重弹 于 2018-2-5 11:33 编辑
杨永泰是上世纪唯一被刺的湖北省省主席 谢谢广济老古董提供当年申报报道。
近百年来,中国的政要官员,出于安全的考量和避免围观,不与百姓一道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但在武汉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往来武昌、汉口依赖水上交通轮渡,别无它途。这样,专为政要官员服务的“差渡”应运而生。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昌,成立湖北省航政局,将私营的武汉轮渡收归公营;1927年将船只分为“差轮”与“轮渡”两种。 “差轮”专供高级官员、军政机关差遣之用,安排“亨利”、“祥云”两艘渡轮为“差轮”,并设有专用码头,供政要官员及随从乘坐——不搭载普通乘客,“差渡”还担负在需要时充当免费的难民渡船等紧急航运。“轮渡”则为民用,老百姓的交通工 解放后,不再称“差渡”,改称“专渡”,其功能没有变化,有“崇阳”、“飞顺”号2艘渡轮,供中央和省、市负责人使用。“专渡”的外形和编号同普通轮渡是相同的,“专渡”的驾驶人员、机器保修由轮渡公司负责,“专渡”的使用由政府调动,政府的工作人员凭证件乘坐,须遵守相关的规定。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延续30年的“专渡”取消,船只与船员回到轮渡公司。
1952年2月,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先念在轮渡上 在“差渡”30年的历史上,原以为“安全”的“差渡”,在民国时期发生了一起重要领导人遭刺杀的事件。差渡码头少有乘客上下,刺杀目标容易捕捉,故刺客选择此地作案,成为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新闻。 1936年10月26日的《申报》报道,二十五日午后三时十五分,鄂府主席杨永泰偕夫人及随从一名,参加美领事宴会后,由汉口江汉关渡江返武昌,因无差渡,遂乘普通轮渡江,行至江岸人行道上,正将下阶时,被人连击三枪、中腰部,杨氏乃乘汽车入同仁医院医治,因伤重要害,三时十七分在医院逝世。凶手陈燮超当场拿获,年二十岁,四川人。
日本人内田佐和吉在《武汉巷史》书中也记述了此事,颇具传奇色彩。杨永泰参加美国领事馆宴会前发生了一个插曲,杨平时都是着中山装,因是参加宴会,杨换长袍马褂,更衣时从衣柜里跑出来个大老鼠,杨夫人吓了一跳,认为此为不吉利之兆,遂劝杨不出席今天的招待会,杨说:“已经决定好的事,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随后准备出门,这时杨夫人又问了一句:“几时回来?”杨随口答道:“不回来了。”这样一来,杨夫人就更加忐忑不安,提出要随杨一起参加宴会。宴会结束后,坐车到江汉关码头,这一天风特别大,正当他走下汽车准备上摆渡的时候,一个男子赶过来,举手敬礼说:“报告主席,因为今天风大,变更到三码头上船。”一瞬间,让杨的警卫产生错觉,以为这个男子是杨的贴身人员,而杨误以为此男子是警卫们的安排,正当他转身上台阶准备上汽车时,此男子突然拔出手枪,对杨连发三枪,然后迅速向南跑去。这时杨夫人顾不了许多,抱住杨把他扶到车里,急促地说:“快送同仁医院!” 杨永泰(1880-1936),字畅卿,广东茂名高州大井镇大坡山村人,1935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秘书长,11月为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2月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杨永泰任湖北省主席后,督促开展武昌市政建设,把省政府门前从平湖门到阅马场的平阅路翻修为水泥路面,改名为“彭刘杨路”;扩宽东厂口至大东门的马路,命名为“熊廷弼路”;开辟文昌门越紫阳湖往通湘门的沙石马路,命名为“张之洞路”;兴建武昌长街大马路(即今民主路);在蛇山抱冰堂南面兴建湖北省图书馆大楼。 1936年11月19日,各方代表群集武昌,公祭杨永泰。湖北省政府委员卢铸代表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致祭文,“新邦载肇,方佐维良,殄我贤豪,云胡不伤,君炳其德,自扬显光……清名惠爱,千古所尚,酌君此觞,临风怆凄”,公祭后葬武昌伏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