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肩太高骑行者逼上机动车道施工方顺应民意削坎改坡,让市民无障碍通行 | 9日,常青路青年路路口,施工单位正在对存在问题的路肩进行改造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
 | 6日,常青路青年路路口,高达12厘米的路肩 长江日报记者韩玮 摄 |
非机动车道与过街人行道衔接处的站石,是城市的小细节,本应无障碍地通行却因此受到阻碍。近日,有武汉市民反映,青年路部分路段非机动车道存在高坎,导致骑行者被“逼”上机动车辅路。长江日报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访。
市民留言: 高路坎逼骑车人走机动车道 市民张先生在“城市留言板”上反映,从青年路后襄河公园过常青路道口到范湖地铁站A出口方向,走非机动车道要上一道10厘米高坎,导致很多非机动车只能走机动车辅路,青年路还有几处类似的地段,盼道路管理部门能实地查看后改进。记者联系张先生得知,他经常从汉口火车站附近家中骑自行车到建设大道上班,每次沿青年路非机动车道骑行至常青路口,因路肩过高,不得不搬车过坎。因骑行不便,有时他只好开车上班,经常看到在范湖地铁站、公交站附近的机动车辅道上,电动车、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非常危险。“早晚高峰时尤其突出。”
记者探访: 多处路肩高矮不一 最高处12厘米 近日,记者连续两次赴现场探访。在青年路与淮海路、范湖路等路段交会道口,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与过街斑马线的衔接处或呈缓坡状,或是2厘米以下的低矮站石,不少骑行者都能顺利通过。 当行至张先生反映的青年路与常青路交会路口时,突然听到一声车轮轧过的闷响,一女士骑着共享单车从非机动车道跃下高坎,身体也跟着弹跳了一下。记者拿出软尺测量,此处路肩高达12厘米,与衔接的过街斑马线地面形成明显高差。记者观察5分钟内,有10位从后襄河公园方向经此交会口过街的骑行者,都没选择推车过坎,或从中央渠化岛直接骑行绕过斑马线走机动车辅道,或是过街后沿机动车道逆行10余米,从一处人行道站石破口骑上非机动车道。记者发现,因与斑马线衔接处的非机动车道路肩过高,而距斑马线右侧10余米又有一处路肩存在破口,因此不少电动车、自行车骑行者从破口处上非机动车道,存在安全隐患。 记者发现,青年路上阻碍通行的高坎主要存在于常青路至后襄河北路600米内的4处站石路肩,高度均超过5厘米。
设计方: 设计要求平齐 施工可能不精细 青年路改造属于长江大道改造工程,2014年基本完工。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综合设计二院道路专业副总工程师黎明介绍,按照2012年9月施行的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与过街道口衔接处都应采取无障碍设计,要求站石外露高度不高于1厘米,而当时的青年路设计方案是要求站石与机动车道边平齐。 记者查询这一国标发现,对缘石坡道(位于人行道口或人行横道两端,为避免人行道路缘石带来的通行障碍设计的坡道)有明确规定: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防滑;坡口与车行道之间宜没有高差;当有高差时,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应大于10毫米。 对于为何会出现5厘米以上高差且多处站石高度不一的疑问,黎明分析,虽然明确了无障碍设计,但施工可能不够精细到位,且青年路(范湖-发展大道)段地下存在电缆沟,站石的降低施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青年路部分高坎是否可以“削坎改坡”?对此,设计方表示,局部改进有空间。 施工方: 已启动改造 一周内“削坎改坡” 对此,施工方中建三局长江大道指挥部总工程师秦建刚给出了理由:青年路与常青路相交道口原先是转盘形式,没有人行过街设施,因此过去施工时是采取站石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隔离,高度10厘米,后来因2015年开工建设汉江大道常青路高架,2016年此道口改为渠化岛,增加了行人自行车过街功能,而非机动车道站石未同步进行无障碍降坡。此外,范湖至发展大道段地下管线也比较复杂,为降坡带来一定难度。 7月6日,施工方得知此问题后,随即到现场勘查,8日就启动了青年路与常青路相交道口的降坡改造。9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存在高坎的非机动车道处已打围,一台“啄木鸟”已将部分沥青啄掉,降低高度后,将重新铺设沥青。 秦建刚表示,他实地查看后发现确实存在问题,将用一周时间完成降高改造,让行人和骑行者无障碍通行。此外,青年路与后襄河南路、后襄河北路交会处也将逐步修改完善。 他坦言,原先施工对无障碍确实考虑不够,而近几年已经认识到并大为改善,比如常青路改造时,地面段非机动车道与道口衔接处都做成缓坡;青年路与马场角小路交会道口,非机动车道路肩与过街斑马线的衔接都是平顺过渡。 长江日报记者韩玮
|